查看原文
其他

蓦然回首,大浪里的弄潮儿

艾菲历奇 退休之后
2024-10-08

点击上面“退休之后”,关注我们!

退休之后,老年轻一代(40-65岁),或已经退休,或走向退休的路上,或期待退休。

年轻态,同理心,艾菲历奇,共谋福祉。

退而不休,瞻望未来,助人自助,创造价值。






// 50位真实的她 //

亲爱的读者们

我们创建一个新的专栏,欢迎大家投稿

征稿集结令 | 走过的岁月 回眸的时光(中国女性50 Over 50)


希望通过50名中国女性的真实故事

以此作为一支溪流来反映这个值得记录的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浩瀚洪流的雄伟磅礴


今天是 #50位真实的她# 的

首篇文章

我们邀请到了一位时代大浪里的弄潮儿

为我们分享她一路走过的岁月





1/50 

刘 敏 

大浪里的弄潮儿


蓦然回首



 出生于六十年代的上海,小学就读于上海中华路一小,中学就读于上海市第八中学。1983年考入复旦大学经济学系,1987年本科毕业,1990年研究生毕业。2006年考入中欧国际商学院EMBA深造。工商管理硕士,(香港)高级理财师。

 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在职场工作了三年就辞职下海。上世纪九十年代和伙伴们一起创办了上海英联装饰安装工程公司和沪港两地的数家企业,并赴港工作。1998年回沪后,担任上海英联装饰安装工程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直至2020年公司法人转让,全身隐退回归社会。

 是个典型的上海女子,甜美娴静的外表下,是博大的胸怀、倔强的性格和不懈拼搏的勇气。她善于学习,敢于开拓,勇于尝试,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性格开朗,心地善良,热爱生活,兴趣广泛,是一个思维敏捷、工作认真、生活快乐的学霸。


她是刘敏


口述|刘敏

执笔|笛鸣

编辑|嘉捷


作为一位曾经在商海里奋勇搏击的时代弄潮儿,60后的刘敏在同龄人中可以算是个勇敢的先行者。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她作为参与者,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勇敢踏浪,亲身经历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亲眼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她的故事,是那一代弄潮儿的缩影,也是那些不畏艰辛勇于闯荡的探索者剪影。感谢刘敏女士,愿意和我们分享她的精彩人生。

聪慧伶俐 

邻家乖囡初长成  


刘敏是一个在市中心长大的上海女孩,在父母的宠爱和哥哥弟弟的陪伴下,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孩提时代。慈祥的外婆是她最崇拜的人,有着名副其实的老一代上海名媛风范:生活条件优越时上得宴会出得洋房,遇到坎坷受到磨难时下得厨房出得弄堂。她的身上兼备了上海女性的聪明智慧和宠辱不惊的特征,可以说,外婆是刘敏的人生偶像。


刘敏的小学时代是在南市区老城厢石库门的弄堂里度过的,和很多上海本地孩子一样,她的童年记忆中很多是放学后和小伙伴们在迷宫般的弄堂里疯玩的快乐。初中起,全家搬迁到了父亲单位分配的新公房,也在南市中心城区,距离她的中学母校——市八中学不远。


市八中学的前身是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清心书院”,1918年定名为“清心女子中学”,1953年改为“上海市第八女子中学”,1969年起成为兼收男生的“上海市第八中学”,1978年升格为南市区重点中学。在这个历史悠久的母校里,刘敏度过了人生懵懂期,步入了青春期。


初中三年,让刘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高中三年,则为她成为一个学习型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年的中学徐校长,是一个让她终身难忘的好老师。


1980年刘敏初三毕业。中考前夕,为了挽留成绩优秀的学生继续留在学校高中部就读,徐校长逐个进行家访,艰难地说服家长和学生放弃报考市重点高中。在她的努力下,刘敏所在的这一届留校学生在83年的高考中创造了市八中学的历史,数十位学生考进了清华、复旦等一流高校。这位平凡普通的八十年代中学女校长,在这个小女孩人生道路的第一次抉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破茧成蝶

复旦校园的“七年不痒”  


1983年,刘敏考入了复旦大学经济学系,1987年本科毕业并开始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生生涯,1990年硕士毕业踏上社会。在复旦的美丽校园里,刘敏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青春的七年美好时光。


兴趣广泛的学霸妹子


四年本科,她如同一块疯狂吸水的海绵,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专业课和选修课从不偷懒,公共课和3108的兴趣讲座也不愿放弃,复旦学生商店打工参加社会实践的名单里也有她。那时的刘敏,每天在教室、图书馆和宿舍之间奔波,在上课、听讲座和社会实践的时间表内斡旋,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时间合理分配完善,现在回想真是有点疯狂!


无论把自己的弦拉得多紧,学习一直是刘敏最大的任务和乐趣。在全班六七十个同学中,她每年都得到了一等奖学金。那些有着谢希德校长签名的奖学金证书,刘敏至今还小心翼翼地保留着。每次翻看,都能让她回忆起当年读书的辛苦,也能回想起年轻时的自己曾经有过的努力。


刘敏的大学毕业照,谢希德校长也在其中


对市场经济的第一次触摸


八十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正在起步,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交汇处,全社会改革暗流涌动,新思想和新浪潮日新月异;校园内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气象更新。在时任校长谢希德教授的开明管理下,复旦校园不仅学术氛围浓厚,还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校每周都有很多兴趣讲座和活动,帮助学生们培养兴趣,拓展思路,开展实践。


于是,在研究生读书期间,刘敏和班级的几位同学一起,开启了人生第一次的市场经济实践。几个同学在校园里合伙创办了“南区研究生娱乐厅”,每周末对外营业。小小的娱乐厅有唱有跳,有吃有喝,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调剂身心的社交平台。很快,不仅仅是复旦,上海的高校圈内都知道了这个娱乐厅,逐渐成为了当时的网红点。随着名声的远扬,入场券也相当紧俏。


校园里的这次试水,让刘敏这个经济学系的研究生,对经商有了第一手的实践体会,也算触碰了一下市场经济的皮毛。而批发饮料、销售门票等具体工作,也让他们体会了工作的辛劳。最值得骄傲的是自负盈亏的经营,让这些年轻的学生们收获了不菲的经济效益,以至于一个同伴毕业离校却因公务员收入低下后还念念不忘娱乐厅的高收入。


对市场经济进行探索和实践,一直是刘敏的理想。于是,她选择了股份制改革作为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这个研究课题,在当时非常前瞻,但也非常敏感。直到现在回想起来,刘敏还是觉得自己很有远见。可惜当时为了避免过于敏锐,在有些内容上论文没有继续深入。

卧薪尝胆

探索市场发现自我  


1990年刘敏研究生毕业即将离校,她给自己制订的规划是走出国门继续深造,顺便看看世界。而根据当时国家的出国管理政策,进入政府机构或外贸公司后,出国留学就要成为遥远的梦想,甚至不可实现。权衡再三,她决定选择进入对出国没有严格管控的合资和外资企业。


看得见世界的工作


刘敏参加了新锦江大酒店的面试,经过激烈竞争,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大堂经理的职位,试用期三个月。非常有趣的是作为著名的合资酒店,它录取的四位大堂经理中有三位来自于著名高校,可见当时竞争的激烈。


大堂经理,虽然与刘敏在复旦校园里的梦想有点差异,但却是一个向着世界开放的窗口。这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无疑激发了她对新领域学习探索的冲动。她用新人的满腔工作激情,投入到了第一份工作中。很快,便熟悉了岗位要求,了解了酒店运营的基本要求。


九十年代的上海是一块吸引世界眼光的热土,新锦江大酒店作为高水准的合资酒店,得到了政要、名流的青睐,高层下榻非常频繁。工作没多久,刘敏便参与接待了法国密特朗总统访华和美国著名的节目制作人靳羽西访沪。


三个月的试用期很快过去,酒店即将和她签订正式的用工合同。然而,那时的刘敏却踌躇了。看着新锦江高耸的大楼,看着豪华的酒店大堂,看着来来往往的酒店客人,她有点迟疑,思虑再三,决定不能把自己未来的几十年局限在这栋大楼里,也不能把自己的才华消耗在繁琐的酒店工作上,更不能让自己的人生平平淡淡地消失在平凡生活中。她做出了人生的第二个重大选择,婉拒了酒店的邀约,离开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高薪岗位,告别了第一份职业生涯。


艰辛的外资引进工作


刘敏进入了加拿大亚森国际公司上海办事处。这是一个专注于中国市场的国际投资公司的在华联络点,也是一个引进外资的民间窗口。然而,由于当时的中国市场还处于开放初期,外商投资领域还存在很多局限,而国内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投资政策尚不完善,外商投资面临着重重困难。


亚森上海办事处是亚森公司在中国地区各项事务的总协调。刘敏参与完成了二个投资项目,其中一个是著名的北京天伦王朝酒店,由亚森和北京市政协下属的天伦公司、北京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香港王朝集团管理公司共同投资。


在亚森工作期间,连轴转加班、马不停蹄出差、昏天黑地开会、没日没夜翻译写报告都是工作常态,刘敏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甚至还带着手术后尚未拆除的线就飞往北京出差,以至于合作方的一位政府机构老同志心疼地劝说她“不要为资本家这么拼命”。三年多的努力,刘敏不仅熟悉了市场,也发现了自己的能力,还挑起了上海办事处副代表的重担。


毫不夸张地说,在当时国内投资市场政策不完备、项目不成熟和人才紧缺的条件下,要成功完成一个合资项目的运作,就如同在迷雾中杀出一条路。项目的筛选、考察、评估、推荐直至签约和实施,都是一个庞大系统工程的一环,涉及的部门和政策都是现在难以想象的。公司需要和各级政府、投资方、金融机构、项目建设单位等各方进行沟通,不仅要在国家的政策管控下平衡各方的权责利,还要协调东西方的理念,规范中外各方的工作方法。


而那时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很不完善,中国对外开放的局限很多,国际资本对中国的投资信心不足,对中国国情也不了解,通讯技术也不如现在发达,上海办事处和总部之间的沟通不通顺,办事处千辛万苦地寻找并推荐给总部的项目经常被总部否决,无形中刘敏他们做了很多无用功,无奈又失望。


然而,在亚森的工作经历,让刘敏发现了自己的潜力,找到了事业兴趣,更发现了未来的机遇。1993年,她和团队一起离开了亚森,开始自我创业,正式跳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海。


二份不同工作,三年工作经历,为初入职场的刘敏创造了一个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机会。通过这个阶段,她积累了工作经验,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我,找准了未来的方向。在职场的压力测试下,刘敏开始从崭新的小菜鸟逐渐蜕变成一个勇于闯荡市场的弄潮儿。


刘敏

运筹帷幄

在改革的浪潮里勇立潮头  


从1993年开始,刘敏和伙伴们开始了正式创业,他们在沪港两地,创办了数家公司,成为了改革开放浪潮里的弄潮儿。


敏锐把握发展机遇


1993年,刘敏和同伴创办了上海英联装饰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室内设计和装修业务。当时的上海,地产业刚刚兴起,办公楼、商住楼、高档住宅的建设刚刚起步,从事设计装潢安装的民营企业不多,她们遇到了一个幸运的发展机遇期。


然而,装饰安装领域一直是男人的天下,几乎没有女人参与。在创业初期,刘敏不仅要在市场上竞争业务,还要与社会上的传统偏见较量。但在她看来,“在商言商”没有性别之分,学会理性思考是能在商场上立足的根本。


刘敏充分发挥了女性直觉敏锐、认真细腻的性格特长,用心、用情、用智慧管理着公司和承接的项目。他们承接完成了很多大中型项目,包括喜来登豪达上海太平洋大饭店、绍兴九州大饭店、延安东路隧道、隧道会议中心等。而且,凡是与英联合作过的公司,都会因为他们的诚信和诚意而成为长期合作伙伴。


除了英联公司,他们还与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公司合作投资了外高桥英联娱乐城,与隧道股份等公司合作成立了香港安瑞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刘敏赴香港负责公司的运营管理。


外高桥英联娱乐城开幕剪彩

香港安瑞第二次董事会


在香港工作的几年中,刘敏他们有幸在杨谭公司(杨振宁博士的弟弟杨振汉和曾担任上海市妇联主任的谭茀芸女士)的引荐下,拜访了很多在港的中资大公司和香港本土建筑公司,很快了解掌握了香港及周边地区的市场动向,为公司在香港的业务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谭公司在香港带刘敏一行拜访客户


以稳求胜的发展之路


1998年上海英联因管理层操作失误陷入业务低谷,资金也陷入困境,而此时刘敏年幼的孩子才年仅3岁,也是最需要妈妈照顾和陪伴的时候,所以她决定回到上海,继续担任上海英联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面对处于低谷的英联,当时的管理层提出了关闭公司的建议。看着跟英联一起创业多年的员工们期盼的眼神,刘敏性格中的倔强又占了上风,必须带着员工们走出困境,这样才能对得起他们的贡献。于是,她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市场拓展,完善了内部经营管理,扭转了局面,英联从此走上了稳定的规范发展之路。


在上海英联的成长路上,刘敏一直采取着“以稳求胜”的平和心态。不急于飞速扩展规模,尽管她也曾设计过上市的愿景;不急于降价承揽项目,因为她爱惜质量声誉如同珍惜自己的羽毛。


进入21世纪后,上海的重大项目接二连三,城市更新日新月异。英联也进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在市场上,英联与开发商开拓了B2B模式的战略合作;在公司治理上,公司推动了股权改革,修订了新的发展战略。2020年,为了公司更好发展,也为了公司成为更大的发展平台,刘敏主动进行了法定代表人转让,至此正式离开英联。


市场经济的海洋是如此广阔,能有幸在时代的浪潮里站在潮头当个弄潮儿,刘敏感到非常自豪。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创业,恰逢中国改革的快速发展时代,能搭上改革开放的顺风车,参与搏击市场经济的洪流,参与国家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并见证国家的辉煌发展,人生无憾呢!

怡然自得

在绚丽多彩的人生中享受美好  


回归社会后的刘敏,举止娴雅,温婉贤淑,看不出曾经叱咤风云的锋芒。现在的她,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上,自由自在地选择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过着自己喜欢的日子。


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


从离开校园踏上工作岗位开始,刘敏就如同一个陀螺,再也没有消停过。拼命学习,努力创业,忙着工作,做着公益,唯有自己的生活是简单和快节奏的。对于曾经做出的努力和获得的成就,她很自豪;回首走过的路,对自己没有虚度青春年华很骄傲。但也发现自己这么多年的确很辛苦。


现在的刘敏,生活节奏开始放缓。每天看着阳光升起,享受大自然的抚慰;跟着自己的兴趣,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生活如此美好,只要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就能开开心心地走向美好的未来。


当一个永不停息的学习者。


好学的刘敏,一直是走在学习路上的人。2006年,刘敏感觉自己的知识开始落伍,便决定再进校园深造。每天晚上孩子入睡后她便开始复习迎考,经过一个月的突击,考上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EMBA)。中欧的校园氛围较复旦的人文气息多了一点实操,中欧的校友也和复旦校友一样兴趣广泛。校园的再充电,更新了她的知识体系,拓展了视野,也让她的创业实践更深入。


刘敏的中欧毕业照


2018年,刘敏去香港探望在那里工作的孩子。闲暇之余研究了一下香港市场的保险产品,发现香港和内地的保险产品在产品保障和价格等方面存在着相当的差异。于是她便利用空闲自学理财知识,在短短的一个月假期结束前考出了香港的理财师牌照。这份牌照,为她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因为国内市场上的中高端理财需求旺盛,帮助客户(尤其是中老年客户)做好理财规划,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刘敏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现在的刘敏还有一个学习小目标,那就是学好自己的母语,考出一张国家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她相信随着中国走向世界,汉语的用途一定会更加广泛。或许将来有一天,这张证书可以让她为中文的推广做点努力。


让自己的心跟着音乐起舞


刘敏从小就喜欢跳舞唱歌,回归社会后,她曾经报名参加了古典舞的学习,在音乐声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然而,因为舞蹈对膝盖有所伤害,不得不暂停了锻炼。但她一直心有所念,关注着舞蹈课程,寻找着最适合自己的舞蹈。她相信总有一天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舞蹈课程,让自己的不惑人生跟着音乐节拍舞动。


刘敏还是上海复旦大学蓝精灵校友合唱团的一员。这是一群爱好合唱的同龄校友,他们每周聚在一起进行合唱训练,在音乐声中练声练身,一起享受合唱的快乐和音乐的美妙。她们多次登台演出,参加学校歌会,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合唱团合作表演,参加谢希德校长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目前蓝精灵合唱团正在筹建东方艺术中心的专场音乐会,忙忙碌碌非常辛苦,但他们累并快乐着!音乐,让刘敏和伙伴们永葆青春!


跟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著名的播音员肖亚老师,刘敏爱上了朗诵。她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朗诵诗歌,诵读名著,甚至还用沪语朗读了世界名著《飘》,用软糯的沪语演绎郝思嘉和白瑞德的爱恨情仇,别有情趣。每周朗读课后,她还跟着肖亚老师学习《八段锦》,体会中国传统功夫的神奇,疏通自己的筋骨。


回望上半生走过的路,刘敏很自豪自己是个时代的弄潮儿。展望未来新生活,充满希望的美好在等待。这个不停息的学霸和劳碌命,已经认真地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她希望自己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拓展,尝试人生的不同体验,让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因为,人生的长度无法控制,但人生的纬度可以不断拓展!


刘敏

语  


告别了波澜壮阔的前半生,在新的起点上,刘敏女士又为自己规划了未来的道路。认真过好每一天,享受亲情关爱,享用美好生活;跟着心走向未来,在灿烂的人生新篇章中,让心跟着音乐舞动;继续孜孜不倦地当个学霸,在理财、汉语教学等新领域发挥自己的所长,竭尽所能回报社会,回馈人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祝愿刘敏女士在新的人生道路上,继续探索,不断前行,越过越精彩!


2021年5月7日





#50位真实的她

9 May 202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退休之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